警惕“身联网”技术加剧对人的物化
2022-03-08 15:17:2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近日,某代表为“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”献上一记良策——发展“身联网”。在该代表看来,“身联网”是与中国“新基建”相关的一种“新消费”,一方面能够带动传感器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“新基建”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,另一方面抓住了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健康及养老的焦虑,为“新消费”注入活力,是不可多得的“新基建”应用大市场。

这番话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。康德说:“人是目的,而非工具”,意思是说人应该作为目的本身,任何人都不能单纯把他人当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。这是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律。但从这位代表的建言来看,他显然是把人当作带动“新基建”和“新消费”的一种工具来看待。其中利用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来为“新消费”注入活力的说法,听起来尤其刺耳。

不妨先说说什么是“身联网”?简单来说“身联网”就是将人体与互联网相连接一种新技术,通过附着式、半植入式和植入式设备对人体数据进行持续收集和分析,以实现对人体的数字化管理。目前“身联网”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,许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有些技术仍处在实验阶段,比如埃隆·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,目前还在猴子身上做实验。

从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上来看,身联网是继物联网之后的一项新的概念和技术,其本质是将人当做物一样来管理,通过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和计算,实现对人体状态的实时监控,并通过其他手段加以干预。在身联网技术之下,作为生物的人俨然成为一台设备、一个平台,甚至被商业公司当做一个潜力巨大的“市场”。背后显然存在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争议。

人的物化,在我看来主要表现为商品化、数字化和工具化三种形式,所谓商品化就是将人当做可以消费、交易的商品来看待,以商品化的价值来裁量一个人的价值;所谓数字化即对人的符号化、抽象化,忽视人作为有机生物的主要特征,将人抽象为一堆符号、数据;所谓工具化则更容易理解,即将人单纯当做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看待。

不难发现,在发展“身联网”的提议中,人被物化的三种主要形式得到了集中体现。而就“身联网”技术本身而言,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人体,数据采集、计算及其结果均依赖于机器,进而听命于机器对人体加以干预,人就丧失了主体性,任凭数字摆布、奴役。

当然,我并不否认身联网技术本身带有的那种似乎不容置疑的科学性,在完成对世界的祛魅之后,科学就被人类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,人们乐观地相信一切难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决,一切复杂的系统都可以切分为无数枝节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以至于尼采直斥科学“将个人引诱到了可以解决的任务这条最狭窄的道路上来”。

但不要忘了,科学并不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,其最重要的特征恰恰在于其“暂时性”,好比在日心说之前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科学一样。身联网固然能够解决一些诸如健康监测之类的难题,但身联网采用的技术手段对人体的影响却是不可逆的,一旦将来某项技术被否定或者淘汰,人们将面临不可承受的痛苦。

把人当做物一样以数字化方式管理为什么不可取?答案其实很简单,因为人不是物,人更不能像物一样被当做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。在物联网技术尚且存在种种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谈身联网,不仅极度不负责任,而且是对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挑战。因而,我认为应该对发展身联网的建言保持十分警惕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